[音樂導賞] 粵語殘片的悲情配樂 - 沉思曲



粵語殘片常用<沉思曲>, 來作為悲情橋段的配樂

那《沉思曲》背後有什麼故事呢?

《沉思曲》(法語:Méditation) 是法國作曲家儒勒·馬斯內 (Jules Massenet) 於1893年創作的代表作品
 


出自法國歌劇《泰伊思》(Thaïs)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,又稱為《泰伊思冥想曲》或《廣闊的天空》。
 
 
 《泰伊思》
 
以公元四世紀古埃及名城亞歷山大,講述了一位在沙漠中修行的修道士拯救名妓Thaïs的宗教故事。

修道士進城感化名妓泰伊思,擺脫縱情享樂的世俗生活,皈依宗教,讓她入修道院當修女,但修道士卻愛上了青春美麗的泰伊思。
  
在上帝和愛情之間,修道士倍受折磨,於是選擇逃離修道院游走四方。
  
但最終他擺脫不了對泰伊思的思念,回到了泰伊思身旁。
  
此時泰伊思在修道院裡獲得了寧靜,徹底地皈依宗教。
  
在她已病入膏肓彌留之際,她看到了深愛她的修道士跪倒在愛情腳下。
  
修道士變成了罪人,而被人唾罵的名妓泰伊思, 靈魂卻進了天堂。

《沉思曲》
 
描述的是原本善良美麗的泰伊思在修道士的勸說下悔悟己身。
 
樂曲第一段寧靜祥和,猶如少女虔誠地向上帝敞開心扉企求上帝的寬恕。
  
樂曲第二段幾次轉調和使用變化音,使音樂的情緒很不穩定,表現了Thais思潮湧動內心矛盾掙扎。
  
第三段樂曲又恢復平靜,虔誠的祈禱得到了實現。小提琴在結尾處推向了高音區仿佛被淨化的靈魂飛向天界,最後樂曲在低音區結束。




  參考的原文網址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沉思曲




留言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原神攻略] 新手首抽建議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